儿子上小学后,我开始了“陪读”生涯。天天傍晚,儿子做作业时,我都要在旁辅导监督。
“陪读”政策非常快收到了成效。儿子的作业卷面了解、错误率低,常常遭到老师的表彰。儿子高兴,我也沾沾自喜。直到那天,我一如平常地坐在儿子身旁帮他剖析题目,儿子笑嘻嘻地对我说:“母亲,我感觉我像你的小木偶,你说1我就写1。”儿子无意的一句话,让我猛然一惊。是的,不了解何时起,我已经渐渐把儿子变成了我的牵线“木偶”。
回想这期间的“陪读”生活,我发现,“陪读”其实是一把双刃剑。一方面,我的“陪读”帮助儿子理解题意,提升学习效率,认真仔细做完作业,都是有好处的;其次,儿子开始依靠我的“陪读”,碰到难点就不去考虑,总要等着我给他剖析,孩子的学习独立性和主动性没了。
我开始改变“陪读”办法。儿子第三遇见难点时,我不再急着给他剖析,而是需要他先根据我们的思路做做看。起初,儿子没信心,生怕做错题。我鼓励他:“没事,尝试一下。这个题目的确非常难,你做错了母亲也不会批评你,反而要表彰你,由于你能勇敢地向‘堡垒’发起进攻!”这片“减压药”非常有效,“服”了几次之后,再遇到学习上的拦路虎,儿子就会主动和它作战了。
当“陪读”转化成“培读”,我感觉自己真的把好的学习技巧这根拐棍递到了孩子手上,自己终于放心地松开了搀扶孩子的手。